我是年出生。记忆中,我读高中和大学时,学校好像并未进行过结核病的筛查。在结核病菌“找上门”之前,我只知道有肺结核,并且认为那是林黛玉年代的病,与我很远,直至在我32岁时被结核病狠狠害了一把之后,我才知道结核杆菌有多么可怕。
本来,一个人有病,尤其是患上传染病,内心里会有很多顾虑,其中一个顾虑就是:被隔离,遭歧视。在我与结核病抗争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这一顾虑是多么无知和不值得一提,因为相较于能致命的结核杆菌,“面子”算什么?药物副作用又算什么?毕竟,药物的正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我于年被确诊患上胸壁结核之后,医院得到了严格规范的手术治疗。在治病期间,我才发现,包括我在内的普通大众,其实对结核病知之甚少,普通人严重低估了结核杆菌的威力。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感染了结核杆菌,但我在怀孕五个月时结核病发作。这就是医生强调的,“PPD主要用于发现已感染结核杆菌但尚未发病的潜伏感染者,但感染不意味着一定会得病,”“结核病没有明确的潜伏期,接触后可能不感染,感染了也可能终身都不发病,或在数月内、一年后,甚至十年后才发病。”但当身体因压力或其他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就容易暴发结核病。
我自认为自己在日常饮食卫生方面比较注意,平常也爱运动,作息规律,但是,怀孕的生理变化及生活压力是否使我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结核病发作,事后谁也无法判断,但结果对我来说是异常残酷的。现在想来,我仍旧觉得内心隐痛。
我之所以愿意在此分享我与结核病的战斗,就是想现身说法告诉家长及年轻的学生们:作学生时,学习压力再大,可能不及日后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作学生时,身体正处于最强壮的阶段,此时感染了结核杆菌,充分说明结核杆菌的“聪明和强大”;结核杆菌的感染者,如果不听医生的建议接受“预防性治病”,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跟我一样,在关键时刻暴发结核病,留下终身遗憾。
我在治疗结核病期间,了解了一些结核病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结核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除了头发不长结核,人体的其他部位都会患结核病,肺结核只是结核病的最初“发源地”;二是,结核病是可以死人的,所以,必须接受正规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否则,如果产生了抗药性,医生也无回天之力,到那时就晚了。
我在治疗结核病期间,感觉得了结核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思想。讳疾忌医,不光害别人,最终害得是自己。现在的学生比我幸运,能够及时得到体检筛查,从而早发现早治疗,即使隔离治疗,也不会影响学业。还有一点很重要,现在治疗结核病的医学技术更加成熟,从而有利于治愈结核病。
我本人生活在校园里,“校园肺结核疫情高发”的新闻事件令我担忧。我现在人到中年,回想自己十多年前遭遇结核病的经历,我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分享我的个人经历,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配合学校与医生,通过早发现早预防来终结结核杆菌对我们的伤害。
注:本文首发在南方周末App“hi,南周”,网络链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