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放假安排
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10月1日至10月10日(其中10月9日和10月10日为中小学秋假)。
9月27日(星期天)正常上课,按周三课表上课。
10月10日(星期六),按周四课表上课。
学校疫情防控任务仍然复杂而艰巨,根据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教育部以及省人民*府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和省教育厅、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现就年秋季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及“双节”假期安全告知全体家长和同学们,请认真阅读,严格践行。
1
请家长和同学们保持对新冠疫情的警惕性,周末、节假日尽量减少外出,非必要不参加聚会、聚餐等活动,不去、少去人流密集区域
2
严禁前往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存在较大风险地区。请家长们非必要不前往外地,如因特殊情况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应主动向社区报告自己的行程(对高风险地区来泉、返泉人员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中风险地区来泉、返泉人员实行14天居家医学观察)。
3
请家长们继续配合学校做好防疫有关情况报告和防疫工作(了解学生每日健康状况、教会学生正确佩戴口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4
学生上学、放学途中,请有条件的家庭尽量使用私家车接送,以减少乘坐公共交通所带来的风险
5
坚持学生生病不到校原则(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或自感不适的),及时就医,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和完善生病学生离校、返校资料
6
进出校园,严格执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码管理制度,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师生上下班、上下学途中要坚持正确佩戴口罩,注意自我防护,保持一米社交距离
7
坚持做好晨、午检工作,并做好情况登记
新冠肺炎、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
请查收!
常见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1.流行性感冒
1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2传染源是流感患者。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4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5处理措施:病人可居家隔离,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要用漂白粉、来苏水等消*,减少流行期间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春(秋)游等。建议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戴口罩,加强教室内的通风换气,或用过氧乙酸、食醋熏蒸进行空气消*。
2.麻疹
1、麻疹是由麻疹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
2、传染源是麻疹患者。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没有麻疹疫苗前,麻疹是一种普遍发生的儿童传染病;接种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已经大大降低。
3、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4、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5、处理措施:发现麻疹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一般接触者可不隔离,但需进行医学观察。开窗通气,切断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对易感儿童实行麻疹减*活疫苗普种,是预防本病的首要措施。
3.水痘
1、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或接触到水痘痘浆污染的物品而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主要是儿童。
3、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4、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5、处理措施:对患者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3周,加强教室通风换气。水痘患者的用具等需要暴晒或煮沸消*
4.流行性腮腺炎
1、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
2、传染源是腮腺炎早期患者和携带病*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易感人群为1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
3、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潜伏期为14-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5、处理措施: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隔离治疗,隔离病人自发病至腮腺肿大消退止,至少隔离14天。提倡流行期间少去室内拥挤的公共场所,加强食具等用品消*。加强晨检,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5.结核病
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灶在肺部多见(肺结核),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
2、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全年均可发病。
3、主要临床表现: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咯痰2周以上,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午后低热(一般不超过38℃)、盗汗、胸痛、食欲不振、疲乏和消瘦无力等症状。
4、处理措施:
1.学校应做好确诊病例的登记和管理工作。加强晨检及因病缺课登记和追踪工作,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