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燕浩医学界儿科频道
中国儿童青少年艾滋病增长5倍!
前不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国家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儿童青少年(6-22岁)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近年来该人群的传染病发生及变化趋势。
图1
▋总体趋势:儿童和青少年传染性疾病大量减少
从年到年的十年间,中国在遏制儿童和青少年传染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国家采取措施的这段时间,传染病造成的死亡率急剧下降,目前从总体趋势上看,大多数传统的传染病发病率都已经降低了很多,反而是像艾滋病这样上世纪末期才出现的新型传染病取代狂犬病和结核病成为14岁以上青少年主要的死亡原因。
图2:-年我国青少年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显著降低
由于大多数传染病都已经有针对性的疫苗,在国家这些年对儿童接种疫苗的大力推广下,这些传染病已经显著减少,比如在我国狂犬病就控制得非常好,还有一些病毒近乎消灭,那些需要通过蚊子、蜱虫作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更是减少了很多。
但是,还是有一些传染病呈现出季节性发作的现象,比如腮腺炎、风疹、麻疹和还有每年都卷土重来的流感。这也提醒我们,部分疾病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防控。
我国是肝炎大国,曾经在上世纪爆发过甲肝,也长期受到乙肝的困扰。在地区分布中,目前乙肝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发病率比较高,如青海、西藏和新疆等自治区,每10万人里就有超过40个人感染。
其实在年和年,乙肝和甲肝疫苗都被我国列入了儿童免疫计划,成果也显而易见——从年到年,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不过在大多数省份中,乙肝仍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传染病。而且,虽然在青少年当中因为疫苗接种的原因控制得不错,可一旦进入成年,抗体减少后,乙肝发病率仍然有所上升。
总体来看,我国在防治青少年肝炎病毒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西部地区的防疫任务可能会更重一些。
▋种类趋势:青少年传染病头把交椅“易位”
结核病和猩红热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属于细菌性的传染病。
年以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青少年传染病就是结核病,但是自从我国开始采取措施以来,结核病发病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从年至年,每年平均下降5.1%。目前虽然结核病虽然在全国都有所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流行情况已经得到控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国家就扩大了结核疫苗的覆盖人群,而到年开始,结核疫苗的注射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这应该就是结核病发病下跌的最大原因。
现在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是产生耐药性的结核菌。年,在儿童和成人中,约有3.5%的人发现有耐药的结核菌,而且对多种药物都不敏感,这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对传统细菌性传染病控制力度加大,过去一段时间内,在结核病发病下降的情况下,我国14-22岁的青少年男性艾滋发病率增长的非常快,特别是从年到年,艾滋病发病增加了五倍,目前已经成为青少年传染病中排名第一的疾病。
艾滋病属于性传播疾病,它主要的传播方式有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图5:截至年底,约有15万人确诊为艾滋病,其中15-24岁的青少年发现了1.6万人感染,而大学生占多例,男女比3:1,主要通过性传播感染。
我国成年艾滋病防控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在早期,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以吸毒者为主,而吸毒者感染率从15年前的7.5%已经降为3%。目前艾滋病患者主要少量分布在我国东部的省份。
在控制青少年感染方面,我国于年出台了一些针对成年人和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护举措,在卫健委和教育部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一个流行病通报系统,并以学校为根据地,进行了强有力的艾滋病毒预防和控制措施,相信随着控制力度加大,我国艾滋病发病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成就和展望
总体而言,中国在儿童和青少年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中国,曾经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城市出现了血吸虫的感染情况,还有许许多多的寄生虫病,而在卫计委,农业和环境部门之间合作下,血吸虫病在我国已经接近消灭的状态。而我国在疟疾上的防治成果更是振奋人心,拯救了无数人的抗疟卫士屠呦呦教授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是,我国在青少年和儿童传染病方面仍然有许多挑战,比如我国的农村人口庞大,除了城市地区,还需要深入农村地区进行控制。而且我国地理复杂,许多地方可能还会散在的出现一些罕见传染病,需要严防死守。总体而言我国在防止传染病,尤其是青少年传染病方面的付出和成果有目共睹,不容置疑!
参考文献:
1.DongYanhui,WangLiping,BurgnerDavidP,MillerJessicaE,SongYi,RenXiangetal.InfectiousdiseasesinchildrenandadolescentsinChina:analysisofnationalsurveillancedatafromtoBMJ;:m
2.吴尊友.中国防治艾滋病30年主要成就与挑战[J].ChinesejournalofEpidemiology,,36(12):-.
本文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燕浩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