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吃
》之五十李宗吾与川菜大师*晋临
1935年12月6日,邑人“厚黑教主”李宗吾在成都写过一篇《姑姑筵的食谱序》,从序中可以看出,李宗吾与姑姑筵老板、川菜大师*晋临有深交。
举人、同盟会员、富顺二中校长、省府科长、教育厅视学、川*将领顾问、省府编篡委员、“厚黑教主”——奇才怪杰李宗吾
李宗吾(1879—1943),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幽默讽刺文学大师,1879年2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管辖的自流井(分县)彙柴口(今自贡市自流井区)。1903年考上四川高等学堂,1907年毕业,在校期间加入同盟会。毕业时由于各科成绩优异,学部奖授他为举人,出任富顺中学教习,1909年升任校长。1912年,任四川省**府设计院第三科科长。以后又任过四川官产竞卖处总经理、四川官产清理处处长、富顺视学、四川省立第二中学(在江油市)校长等职。1914年,李宗吾任四川省教育厅视学。1928年,李宗吾离开教育界,任川*将领刘湘、刘文辉的顾问,后任省府编纂委员。1938年,机关裁员,李宗吾被裁。1939年,李宗吾回到老家自流井,1943年病逝于自流井。
1939年3月,李宗吾在报上发表了六十寿辰征寿文启事,他在文中说:“鄙人一介匹夫,崛起为厚黑圣人,于儒释道三教之外特创一教,这可算真正的特点;然而其事为众人所共知,其学已家喻户晓,并且许多人都已身体力行,这种特点,也无须赘述。”当时,正值抗战初期,前方战事急剧恶化,加之征寿文用语张扬,就弄得原本恨他的人更加不痛快,便借《厚黑学》确实产生过一些负面影响为由,在蒋介石面前说事。于是蒋介石也认为该书败坏道德,危害人心,依法列禁,并下令通缉“堕落文人”李宗吾。后经国民*元老吴稚晖在蒋介石面前说项,才得以脱身。1942年,吴稚晖为李宗吾的《心理与力学》、《中国学术之商榷》、再版《厚黑学》题写了书名。
李宗吾一生多致力于教育,自1912年起,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著成《厚黑学》,对封建社会的*治黑暗和官场腐败予以深刻揭露和严厉抨击。《厚黑学》文笔犀利,讽刺辛辣,许多见解令人叹为观止;视角独特,观点新颖,自成一家,使人不能不佩服其对传统文化的切肤感受与妙悟能力。《厚黑学》一经出版,就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益。由此,人称李宗吾为“厚黑大师”,李宗吾亦自称“厚黑教主”,被学界列为“影响中国文化的20大奇才怪杰”之一。李宗吾的代表作有《厚黑学》、《厚黑原理》(心理与力学)、《厚黑丛话》、《中国学术之趋势》、《社会问题之商榷》等。
李宗吾的著作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甚至畅谈物理学、经济学,凡百余万言,在经历40年代的轰动效应之后,逐渐在思想史上展露出深远的影响力和冲击波,开启了对国民性反思的思辨之路。在华人学术领域,林语堂、梁实秋、柏杨、李敖、南怀瑾、张默生、李石锋等学问大家,对李宗吾思想进行了多方位的推演和研究,认为李宗吾在文化史尤其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僭越性,是四川为中国现代思想所做出的不可多得的贡献。
解放以后,海外对李宗吾的研究已经推演至更为广阔的领域。八十年代又成为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等国的畅销书。国内各出版机构也纷纷出版李宗吾著作,版本达数十种之多。其传记也作为研究课题进入了大学课程。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王磊等人出版了30万字的李氏思想传记《厚黑教主李宗吾传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促进了李宗吾学术思想的发掘和研究。
慈禧太后赏识的四品御厨、县知事、十五年楷书古籍不辍的川菜大师、敢于拒绝蒋介石订餐的饭店老板——奇人*晋临
姑姑筵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一家名噪一时的餐馆,四十年代末歇业。姑姑筵创始人叫*晋临(约1869—1949年),四川华阳人,好诗书,爱古董、字画,喜交游,与耆宿诗酒酬酢时,凡尝得美味佳肴,必向东道主穷本究源,乃至进厨房观看厨师现场操作。
*晋临此爱好源于家学,“他的祖父,由江西宦游四川,精于治馔,为其子聘妇,非精烹饪者不合选。闻陈氏女在室,能制咸菜三百余种,乃聘之,这便是敬临的母亲。于是以*陈两家烹饪法治为一炉。”(李宗吾《姑姑筵食谱序》)*晋临晚清科举上榜,殿试后放广东外任未成行,慈禧太后赏以四品衔,供职光禄寺三载,为慈禧管理膳食,樟茶鸭子、菊花火锅就是*晋临在清宫御膳房为慈禧创制的,所以*晋临有“御厨”之称,后任过射洪、巫溪两县的知事。
辛亥革命后,*晋临罢官回到成都,在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卢作孚的帮助下,在少城公园内楠木林东侧租得一栋房屋,开了一家饭店,以“晋临”谐音取名“晋龄”。饭店以*晋临的家厨彭辉廷为坐押师(即今厨师长),自己下厨排调。*晋临曾赋诗述其事:“挑葱卖蒜亦人为,误入歧途万事非。从此弃官归去也,但凭薄技显余晖。”看来,*晋临开饭店有些出于无奈。
由于*晋临有精湛的烹饪技艺,饭店口岸又好,少城公园内有五家茶馆为他囤聚食客,游人喝过早茶后,一般都喜欢到“晋龄”早餐;加之他有做过县太爷的名气,又有同窗的吹嘘,一时誉满成都,生意相当火爆。
但*晋临的同窗好友、川*将领陈鸣谦等人认为,县太爷沦落为厨,有辱斯文,因此又替*晋临谋得荥经县长一职。于是*晋临便把饭店交给大儿子*平伯经营,自己则到荥经县当县长去了。年余,*晋临又罢职回来,发现“晋龄”已做不下去了,只好把饭店转让给了温江人陈锡厚。
县长不当了,“晋龄”也没了,一家七八口人怎么生活呢?*晋临召集全家,包括出嫁了的姐妹们也回来开家庭会,说来说去,都没说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来。最后,还是*晋临凭他开“晋龄饭店”的成功经验,提出还是开饭店好。他的三妹取笑他说:“看你那斯文呆呆的样子,办‘姑姑筵’还差不多,开啥子饭店哟!”“姑姑筵”是成都的俗语,即小孩“过家家”的意思。*晋临经他三妹一激,若有所悟,说:“办姑姑筵就办姑姑筵,就开一家姑姑筵餐馆吧。”决定后,大家集资,把包家巷住宅隔壁的一所房子买了下来,增筑亭台,打造成小型园林,于1930年推出“姑姑筵”招牌。
姑姑筵开张之日,大门上贴了一副*晋临自撰自书的对联,很有意思,惹得专门来看对联的人天天很多。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海参,供给你们老爷太太;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烘烘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
横额是:“混寿缘。”
大厅里也贴有*晋临自撰自书的一联:
“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茶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姑姑筵规模不大,但在经营上却独树一帜。
姑姑筵除一二掌墨师聘请名厨担任外,其他的都由*家姑嫂掌灶。姑姑筵不卖零餐,席有定数,最多不超过四桌,还得提前三天预订,所以,若非达官豪绅,很难排得上队。
1938年,*晋临在重庆国民*高级官员府邸聚集的汪山开了姑姑筵新馆,当然还是少不了姑姑筵的联文化。大门联曰:
“流落在贵码头,装一个忸忸怩怩新嫁娘,杀鸡为黍;
公安局大门口,来几多漂漂亮亮高贵客,下马闻香。”
内堂有一联还非常胆大:
“营业税印花税、席桌捐红锅捐,这起去那起来,弄不清楚;
蒸公鸡炒母鸡、炖牛肉烤猪肉,肥的精瘦的嫩,都要整齐。”
一次,蒋介石叫刘文辉向姑姑筵包了四桌席,吃后倍加赞赏,适时*晋临亲捧大菜上席,刘文辉即向蒋介石介绍,蒋介石赞誉说:“如此精美,虽清宫御厨,其技不过如此。”又令*晋临次日再办四桌,*晋临当即拒绝说:“姑姑筵的订席规矩是三日前提出,厨师要休息,碍难办理。”蒋介石也就罢了。
还有一次,一位蒋*师长请*晋临到他重庆南岸*角坪的公馆办两桌席,*晋临应允后提前一天到他公馆去。到公馆后,适逢师长外出,其家人接待。先是迎于华丽客厅,十分礼貌。后听说是来办席的,就以轻慢的口气说:“厨师请到厨房去坐。”*晋临对其前恭后倨不悦,一怒之下,率家人离去,拒绝再办筵席。这位师长自知理亏,只得不了了之。
姑姑筵无论席桌高低,冷碟只有四个,但荤素皆有,咸酸甜辣俱备;点心类以米制品为主;菜品以家庭风味、宫廷风味,时鲜蔬菜和煨炖之类为主。姑姑筵有百余种佳肴,其中,又以樟茶鸭子、豆渣猪头、清蒸江团、香花鸡丝、坛子肉、烧牛头方、酸辣鱿鱼等最为有名。各种海味菜、河鲜菜、素菜、冷菜以及各种点心也很有特色。凡是到姑姑筵订席,都须开列客人名单,注明年龄、籍贯和社会地位,*晋临则根据此安排菜肴,调和鼎鼐,个性化服务,因此老少咸宜,皆大欢喜。
*晋临虽不擅厨事,但颇通饮食之道,能辨菜肴之优劣,又善别出心裁,巧创新馔飨客。他不仅自拟席单,还亲自下厨操作,尝味把关。主菜起锅后,*晋临常常是放下县太爷架子,白帽伺衣,亲奉上桌,即席介绍做法、吃法,以及趣闻掌故,将饮食与文化有机结合,把食品的色香味与饮食文化、饮食环境以及食客的审美习惯巧妙契合,所以包席者总是奉柬请其入席,食客听其言,品其菜,无不沉浸在艺术享受的氛围中,口福耳福皆饱也。
当年,官场宴客,所带之随从、车夫轿夫等,只能等到主客吃罢,就便吃些残汤剩饭。若是主人、客人下席就走,随从、车夫轿夫等人就只得饿着肚皮跟随。于是,*晋临就采取每席收银28元,其中正席20元,中席8元办法。主人、客人坐正席,随从、车夫轿夫坐中席,主仆同时分别坐席,人们都说*晋临有平等思想。也因此,每逢老板请客,奉派订席的人都愿意到姑姑筵来就餐,无形中增加了客源。
很快,姑姑筵就得到官绅之家、文人名流的赞许,名播四方,蜚声巴蜀。
后来,西校场扩充营地,姑姑筵拆迁到青羊宫。乔迁之时,*晋临又在大门口及内堂贴有趣联,成为一道美食文化奇观。联曰:
“提起菜刀,拿起锅铲,自命锅边镇守使;
碗有佳肴,壶有美酒,休嫌路隔通惠门。”
“叹老夫无命做官,才租这大花园承包酒席;
替买主下厨弄菜,好像是巧媳妇伺奉公婆。”
还有一副自嘲联:
“可怜我六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
能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工夫。”
*晋临也因势利导赋予姑姑筵店名新解:“为啥叫这个名字,看了后堂就明白,全是我们家的姑嫂妯娌在下厨,不然亮出招牌名不副实,岂不让人笑话。”这亦成为一大奇闻。因此,新的姑姑筵吸引了很多来青羊宫逛花会的人围观、议论、照顾。成都文坛怪杰刘师亮游花会看了*晋临的联后,写了12首竹枝词回赠*敬临,其中一首为:
“看会欣逢二月天,姑姑筵外贴双联;
君休误认姑姑美,名借姑姑好赚钱。”
直接点破其营销策略。
姑姑筵还有一些*晋临自撰自书的对联也很有意思,摘录几首于后:
“统领伙夫几十名,攻打甑子场,月月还须说铜板;
可怜老汉六四岁,揭开锅儿盖,天天都在闻油香。”
“由锅边镇守使加封炖煨将*,这个官衔硬比他们阔气;
有庙上老君保佑饮食菩萨,今年开花会该要显点神通。”
姑姑筵的成功,在于以下这些特点:
菜品上,一、姑姑筵既无菜谱,也无师承,完全是即物生情,撷取各地饮食流派精粹,加以创新,因而能做到日新月异,丰富多彩。比如他的青筒鱼,就是借鉴川滇边少数民族的竹筒烧饭而来;麻辣牛筋,是受皇城坝钵钵肉的启发而创制;“贝糊”,源于江西的腊八饭等等。
二、姑姑筵的名菜,不以名贵食材如山珍海味取胜,而是以烹调艺术见长。如他的青筒鱼、烧牛头、豆渣猪头、麻辣牛筋、*辣丁汤、泡菜等等,都是一般原料甚至是下等原料,经他别出心裁的艺术加工,便成了名菜。
三、善调五味,巧用二椒;以咸提香,以咸调味,清淡适口。花椒麻口,海椒刺喉,再加上烫,菜味就被掩盖了;二椒色深,菜色就被混杂了;辛物气重,菜香就被强夺了。菜肴给人的享受,以味为主,次及色香。倘若味色香三者俱无,何来佳肴?即便是一二红油小品,姑姑筵也是取其却湿、开胃之功,抑其夺味抢色之力,绝不喧宾夺主。
四、汤和汤菜是姑姑筵的重点菜肴,无论是烧菜、烩菜,都要渗入好汤提味。开席时,每每先上一个口蘑之类的开胃汤;酒酣兴尽时,再上一道好汤醒酒、送饭。姑姑筵的汤以清淡、高雅,味隽永闻名。
经营上,一、姑姑筵勤于宣传,乐于介绍,使饮食和文化相结合,同时给食客物质、精神的享受。二、信誉第一,每天办席不超过四桌,目的是精工细作,保证质量。
当时,*晋临也算当代一奇人,科举上榜,得慈禧太后赏识,赏四品顶戴,在御膳房行走;任过射洪、巫溪两两县知事,*声不错;再后退而为厨,将饮食与文化结合,独树一帜,名博四方,蜚声巴蜀;厨师事务之暇,十五年楷书古籍不辍,先后手抄了《十三经》、《新旧唐诗合抄》、《李善注文选》、《相台礼记》、《坡门唱和集》、《资治通鉴》等。
你写姑姑筵餐馆食谱、我写姑姑筵食谱序——两位奇人的交往
从1903年考上四川高等学堂起,到1939年李宗吾在省府编纂委员任上被裁员后回到老家自流井止,李宗吾大部份时间都在成都,也是少城公园的老茶客,南怀瑾就是在少城公园喝茶时结识李宗吾的,自然知道少城公园内楠木林东侧的“晋龄”饭店,也必然会认识奇人*晋临,惺惺相惜嘛。
李宗吾去*晋临家拜访,见*敬临又在抄写《资治通鉴》,就提议*晋临写一部食谱,因为“复以天厨之味,融合南北之味,敬临之于烹饪,真可谓集大成者矣。”写出来,必成“不朽的盛业”。此议得到*晋临认同,*晋临回答说:“往年在成都省立女子师范,充任烹饪教师,曾分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煎、糟十门,教授学生。今打算就此十门,条分缕析,作为一种教科书。”后来*晋临又说,餐馆事情太杂太忙,恐怕没有时间完成。李宗吾则建议说:“每日高兴时,任写一二段,以随笔体裁写出来,积久成帙,有暇再把它们分门类;如不暇,既有底本,他日也有人替你整理。”还诚恳提醒*晋临:六十多岁的人了,“倘不及早写出,将来老病侵寻,虽欲写而力有不能,悔之何及!”*晋临非常感动,开始了食谱的写作。最后还商定,姑姑筵餐馆食谱的序由李宗吾来写。
很快(1935年12月6日),李宗吾的《姑姑筵餐馆的食谱序》完成。1938年,*晋临去重庆开了一家姑姑筵,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环境下,姑姑筵生意火爆,想来这段时间*晋临没有时间、心情来写“姑姑筵食谱”。1941年,日*飞机滥炸重庆,*晋临受了惊吓,得了大病,更没心情来撰写姑姑筵食谱了。
李宗吾的《姑姑筵餐馆的食谱序》完成,*晋临的《姑姑筵餐馆的食谱》却不见下文,直到1949年*晋临去世。1991年,《中国烹饪》在第7期上刊发了李宗吾的《姑姑筵餐馆的食谱序》,编者按中说:“文中述及姑姑筵餐馆写有食谱,不知现在存于世否?期待着四川方面有关同志能加以发掘,使之得以流传后世。”后来也没见下文。查2009年李新主编的《川菜烹饪事典》,其中第二编“名店名师”中分别收有“姑姑筵”和“*晋临”,第一编“烹饪文化”的“菜谱”章中,则没有“姑姑筵菜谱”。
附李宗吾《姑姑筵餐馆的食谱序》:
当时全国闻名“姑姑筵”餐馆的老板兼厨师*敬临先生,亦为当代一奇人,他曾蒙慈禧太后的赏识,曾历任各县的知事,而且*声很好,忽然由士大夫阶级,一退而为厨师,若不是别具怀抱的人,可以断言他万万不能。他作了厨师以后,竟于事务之暇,一连楷书十五年的古籍,而犹不中辍,这种修养功夫,更不是常人所能及的了。计他所抄各书,如连《资治通鉴》已抄完的话,当不下数千万言。以这样具有毅力的人物,在过去又有*治上的经验,倘若出而为国家、社会作任何事的话,还怕没有成绩吗?但他甘心退而开饭店,为厨师,这不能说与时代环境没有关系吧。宗吾先生不结交王公大人,不和趋炎附势的世人为友,独对敬临大为赏识,所以宗吾就为他做了一篇食谱序:
我有个六十二岁的老学生*敬临,他要求入厚黑庙配享,我业已允许把他写入厚黑丛话。大家想还记得,他在成都百花潭侧开一“姑姑筵”,备具极精美的肴馔,招徕顾主,大家或许照顾过。昨日我到他公馆,见他正凝神静气楷书《资治通鉴》,诧异道:“你怎么干这等事?”他说:“我自四十八岁以后,即誓志写书,已手写《十三经》一遍,补写《新旧唐诗合抄》、《李善注文选》、《相台礼记》、《坡门唱和集》各一遍,现在打算再写一部《资治通鉴》,以完夙愿。”我说:“你这种主意错了,你从前历任射洪、巫溪、荥经等县知事,我游迹所至,询之人民,你的*声很好,以为你一定在官场努力,干一番惊人的事业,归而询之你退为庖师,自食其力,不禁大赞曰:‘真吾徒也!’特许入厚黑庙配享,不料你在干这等生活?须知古今干这一类生活的人,车载斗量,有何插足之地吗?庖师是你的特别专长,弃其所专而与人争胜负,何苦乃尔!鄙人所专者是《厚黑学》,故专讲《厚黑学》,你所专者是庖师,不如把所写的《十三经》、《文选》与夫《资治通鉴》等等,一火而焚之,写一部食谱,倒还是你不朽的盛业。”
敬临闻言,颇以为然,说道:“往年在成都省立女子师范,充任烹饪教师,曾分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煎、糟十门,教授学生。今打算就此十门,条分缕析,作为一种教科书。但兹事体大,苦没暇晷,奈何!”我说:“你太拘了,何必一做就想完善。我为你计,每日高兴时,任写一二段,以随笔体裁写出来,积久成帙,有暇再把它们分门类;如不暇,既有底本,他日也有人替你整理。倘不及早写出,将来老病侵寻,虽欲写而力有不能,悔之何及!”敬临深感余言,乃着手写去。
敬临的烹饪学,可称家学渊源。他的祖父,由江西宦游四川,精于治馔,为其子聘妇,非精烹饪者不合选。闻陈氏女在室,能制咸菜三百余种,乃聘之,这便是敬临的母亲。于是以*陈两家烹饪法治为一炉。清末,敬临宦游北京,慈禧太后赏以四品衔,供职光禄寺三载,复以天厨之味,融合南北之味,敬临之于烹饪,真可谓集大成者矣。由此绝艺,自己乃不甚重视,不以之公诸世而传诸后,不大可惜乎?敬临勉乎哉!
古者有功德于民则祀之。我尝笑:庙宇中其大半则姓名不历经传者,遑功伦德,都是占了首座之末元,高坐吃冷猪肉,亦可谓僭且滥矣。敬临撰食谱嘉惠后人,由此功德,自足庙食千秋。生前具美馔以食人,死后人具美馔以祀之,此固报施之至平,正不必依附厚黑教主,而始可不朽也。人贵自立,敬临勉乎哉!
宗吾他日死后,有敬临配享,后人不敢不以美馔进。吾可傲于众曰:吾门有敬临,冷猪肉可不入于口矣!
是为序。
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六日李宗吾于成都
注:*晋临,李新主编的《川菜烹饪事典》(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作*晋临,李宗吾“序”中作“*敬临”,本文依《川菜烹饪事典》作*晋临,涉及李宗吾“序”中的引文,仍作“*敬临”。
主要参考资料:
1、曹德权《盐都百年人物·“厚黑教主”李宗吾》,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2、庖人《话说“姑姑筵”》,《中国烹饪》月刊(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4期(总第80期)P13;
3、李新主编《川菜烹饪事典》,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4、李宗吾《姑姑筵餐馆的食谱序》,《中国烹饪》月刊(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7期(总第119期)P20;
5、向东《百年川菜传奇》,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
6、百度·百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