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中国应淡化“诺奖情结”
——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甫一传出,立刻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似乎整个中国都为之欢欣鼓舞,但很快又出现了各种关于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是否实至名归的争论,一时间各路人马纷纷参与讨论,批判者有之,赞美者有之,攻击者有之,维护者有之。
但是,撇开到底该不该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争议不谈,从屠呦呦一事可以在如此长的时间保持热度并引起如此大范围的关注来看,我们发现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似乎有着超出寻常的关注度。其实回顾历史,中国在诺贝尔奖的名单上也出现数次,但是不论是李敖被提名诺贝尔奖、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两人出版书籍因此而洛阳纸贵,还是之前多次华裔科学家因为获诺贝尔奖引发的国人对于科学家国籍的大讨论,以及如今屠呦呦获奖引发的种种争议,都向我们揭示出一个现象:相对于别的奖项,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似乎尤其地关注与重视,乃至于,很多中国人已经下意识地把诺贝尔奖作为科学文化界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而去追捧与诺贝尔奖有关的一切,甚至把诺奖作为对一个科学家、乃至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衡量标准,这种现象,人们将之称为“诺奖情结”。而笔者认为,中国的“诺奖情结”需要淡化。
探讨中国人的“诺奖”情结为什么需要淡化,我们应该首先从“诺奖”情结产生的原因出发。诚然,诺贝尔奖从1901年第一次颁发至今,已经成为国际上影响深远的重量级奖项,这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乃至于全世界的人民,都对于这一奖项的得主给予了很高的关注度,这是中国人“诺奖”情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的“诺奖”情结还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对于本国科学文化水平的不自信: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的科学文化水平相比世界领先国家落下了远远一截,哪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国人对于本国科学文化水平的不自信,还是让我们不自觉地寻求来自外界的认同。因此,诺贝尔奖作为一个较为权威的重量级奖项,在国人心目中成为了被世界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仿佛中国人一天不拿到诺贝尔奖,中国的科学文化水平便达不到真正的世界一流。
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心态,中国过热的“诺奖情结”给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造成了阻碍。
首先,这种对于诺奖的追逐与吹捧,无形中深深影响了国人对于一个科学文化成果价值判断的客观性。诺贝尔奖不论再怎么影响深远,也终究是一个由人来评判的奖项,与其他的无数评奖根本上是一样的,如果不淡化中国的“诺奖情结”,就很容易因为对于这一奖项的追求,而忽视了其他评判科学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正如“院士”不过是一个头衔,却在中国成为了评判一个科学家水平的重要标准,但屠呦呦取得了如此重大的研究成果却仍旧没有院士头衔一事已经充分说明过于迷信一个权威标准的不可靠。同样的,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医学奖,该奖项在医学领域同样非常权威且影响深远,但所引起人们的关注度,与现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引起的关注度相比,几乎是萤火与日月之光。假设屠呦呦没有获得诺贝尔奖,那么她的成就与贡献就几乎不可能获得人们如此的赞扬与认可,再进一步说,又有多少个科学研究成果可能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因为没有“诺奖光环”的笼罩而被人们所忽略的呢?
其次,出于国人对于本国科学文化水平缺乏自信而引申出来的“诺奖情结”,若不淡化,就难以让中国人树立自己的科学文化自信。上面已经论述过,过于迷信一个评判标准是不可靠的,因此国人对于科学文化研究成果的认知,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是否获得了国际大奖,而应该试图从更多的维度解读一个科学文化成果所作出的贡献。譬如研究的实际意义、同行的认可度、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等等因素,都可以被纳入对科研水平的衡量中去,而不需要被是否获得国际大奖这一标准所束缚。而实际上,从反常霍尔效应到乙肝病*受体,从量子通信到高通量光导纤维,从长征5号到北斗导航,中国近年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水平都已经有了显著提高,甚至某些领域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这充分说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足够的理由对我国的科研水平抱有自信。
而我们发现,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要得到提高,乃至于跻身世界顶尖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科学文化自信必不可少,一个对自己科学文化水平都不自信的国家,不可能走到世界的顶峰。从科学教育来看,一个有着科学文化自信的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会投入更大的精力,年轻一代也会更愿意去了解科学、乃至于深入研究科学,同样的,从科学工作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具有科学文化自信的国家,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让更多优秀的科研学者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
因此如果能够淡化中国的“诺奖情结”,通过纳入种种的考量因素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多维度的对于科研水平的衡量体系,让中国人不再为中国获得诺贝尔奖数太少而黯然神伤,反而看到我国科研的巨大进步而欣喜自信;让更多的重量级科研成果不再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被埋没,而因为更科学的衡量体系绽放出光芒并获得应有的回报,才是中国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一个大的提高之关键。
林诗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