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仍在快速攀升,国内新疆、天津、上海、安徽等省(市、自治区)在近期也分别出现了新冠肺炎病例聚集性和散发疫情,秋冬季疫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我市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疫情防控总体策略要求面临着更大考验。秋冬季也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广大师生更需警惕学校常见传染病和新冠肺炎叠加的流行风险,做到多病共防,共同做好今年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主要包括以下种类:
流感(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居各类传染病之首,潜伏期1—3日。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约1周。
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水痘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传染性很强,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均具有传染性。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被水痘病*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多见。
典型表现是发热,24小时内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小水疱,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
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先躯干,后头面、四肢,瘙痒感重,一般7-10天可治愈。
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腮腺炎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
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通过飞沫感染健康人群,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典型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肿痛,可引起脑膜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及卵巢炎。
诺如病*
是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感染者发病突然,儿童以呕吐普遍,成人腹泻为多,也可见发热头痛、寒战和全身酸痛等症状,人群普遍易感。主要为接触污染物传播。
二、其他要重视的传染病
肺结核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结核病人,痰菌阳性时均具有传染性,空洞型肺结核传染性最强。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15-35岁是结核病的高发年龄,患者多有家族史或肺结核接触史。
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咳血、胸痛、午后低热、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本病播散面广,疗程长(一般6-9个月),一旦患病应在结核病防治专门机构接受规范化治疗。
艾滋病
是由艾滋病病*(HIV)引起的一种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又无有效治愈办法且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病*主要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当免疫功能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出现原因不明的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盗汗、慢性腹泻、咳嗽等症状。
三、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上述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广大师生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养成规范佩戴口罩习惯(尤其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活动时)。
01
勤洗手
香皂、肥皂或者洗手液加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等。身上常备一次性消*湿巾。
02
勤开窗通风
勤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03
坚持体育锻炼
要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抵抗力。
04
保持社交距离
尽量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公众集会等。
05
合理作息
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不要过度疲劳。
06
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适当多喝温热汤水。
07
安全饮食
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
08
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防止污染空气、传染他人,主动自觉践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09
勤消*
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多消*,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酒精、含氯消*剂喷洒、擦拭。
10
不随便倒垃圾
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二)
合理安排出行,如非必须,尽量不前往境外和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如确需前往,请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准确记录好自己的活动轨迹。凡从境外和国内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公告的中高风险地区来临返临人员,按照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部门规定的管控措施要求,主动向所在社区、所在单位、所在酒店报备,配合做好相关排查管控和健康管理工作。
(三)
请师生注意冷链食品安全,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