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病史
患者:女,40岁。主诉:尿频1+年,发现盆腔包块半月。现病史:患者1年多以前开始出现尿频,以夜间明显,约4-5次,偶尔伴有尿急,无尿痛,患者半月前平卧时自行摸腹部,发现腹部包块,质地硬,无腹痛,无异常阴道流血。既往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高血压、糖尿病、无心脏病等慢性病史。18岁时发现月经未来潮,超声提示幼稚子宫,行雌激素治疗后仍未发育。家族史:外公患有胃癌。实验室检查:CA:44.09U/ml,E2:21.04pmol/L,其余指标均正常。
影像学检查
答案
该病最可能的诊断是:(C)
A.库肯伯格瘤
B.淋巴瘤
C.无性细胞瘤
D.卵泡膜纤维瘤
E.内胚窦瘤
MR所见:盆腔内见巨大不规则肿物影,呈分叶状,T1WI等信号,T2WI/FS混杂高信号,边缘结节样高信号,DWI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略不均匀强化,内见迂曲血管影,周边部可见散在片状无强化区,病变与子宫关系密切,幼稚子宫。右侧附件肿物,总大小约10×10×7cm,肿物侵及输卵管伞端及部分输卵管,未见明确卵巢结构,肿物切面灰白质软,局部伴出血。右侧卵巢无性细胞瘤,伴大片坏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E1/AE3(-),AFP(-),CD(3+),CD30(-),HCG(个别+),Oct3/4(3+),PLAP(3+),SALL4(3+),Vimentin(弱灶+),EMA(-)。
解析
卵巢无性细胞瘤约占所有卵巢恶性肿瘤2%,占卵巢恶性生殖细胞瘤33%。该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及生育期女性,高发年龄段为10-30岁,国内文献报道平均发病年龄为21.5岁,并且生长极为迅速。由未分化的生殖细胞和较大的囊泡细胞组成,其间有少量的纤维间质。其形态特征是粗大的、类似于褐色、分叶状、坚实的团块,常发生于单侧。无性细胞瘤的大小直径从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不等,包膜大多完整。肿瘤常发生在单侧(约90%),有10%伴对侧卵巢受累,即使大体检查正常的对侧卵巢,在活检时又可发现有10%为隐匿型。由于无性细胞瘤不产生激素,早期常常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本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或腹部包块。肿瘤生长较快,故病程较短。大多数患者的月经周期及生育史正常。
影像学表现:大多数单纯型卵巢无性细胞瘤是以实性成分为主的类圆形肿块,部分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包膜完整,可伴有出血坏死或囊变。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由轻度到中度逐渐强化,病灶有线样强化的纤维血管及纤维包膜分隔;混合型无性细胞瘤则以囊实性肿块为主要表现,且大部分边界不规则。CT表现为实性成分为主的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轻中度强化,有环形强化的包膜。
卵*囊瘤:又称内胚窦瘤,常见于20岁左右,进展快,易出现复发和转移,预后较差。血清甲胎蛋白升高是其特点。影像学表现:巨大、混合性肿块;可出现腹水,包膜常破裂并播散转移,侵袭性强。血管丰富,粗细不均,迂曲成团,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可见扭曲血管影,囊性成分较多。
卵泡膜细胞瘤:常见于40岁以上女性,多为绝经后妇女,单发。卵泡膜由富含脂质的间质细胞构成,多有雌激素升高、子宫内膜增厚。实性肿块内可见斑片状或云絮状低密度影,实性部分呈轻度强化,强化呈“慢进慢出”方式。
颗粒细胞瘤:最常见的恶性性索间质肿瘤,低度恶性,最常见的产生雌激素的卵巢肿瘤。分为成人型,约占95%,绝经后妇女为主,和幼年型。高水平雌激素产生子宫内膜增生(32%-85%),可同时发生子宫内膜癌(3%-25%)。实性肿块常伴纤维变性,内部多发出血,边界清晰。典型征象为蜂窝-液液平征(或海绵样改变),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淋巴瘤: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及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好发于绝经期前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卵巢淋巴瘤多继发于全身性淋巴瘤,原发性淋巴瘤非常罕见,国外最新研究发现原发性卵巢淋巴瘤来源于卵巢中的淋巴组织(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或者畸胎瘤。MRI表现:附件区实性占位,肿块轮廓清楚,信号较均匀,呈等长T1WI,等长T2WI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这可能与细胞排列密集有关;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持续强化,部分卵巢淋巴瘤增强后可有明显环形强化。病灶融合包绕血管,血管似漂浮于肿块内,呈典型的“血管漂浮征”;可伴多部位淋巴结肿大。1.王莉莉,etal.,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磁共振成像,.11(8):p.-.2.胡悦林,etal.,儿童及青少年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31(6):p.-.3.汪勤and张和平,卵巢无性细胞瘤4例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6(3):p.-.长按下方扫描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