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了,药方在哪
今年全国“两会”上,“大城市病”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话题,他们认为雾霾、堵车、水污染、高房价、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已经进入了集中爆发期。一些代表委员把中国大城市比作“重病号”,而且已经“病入膏肓”。全国人大代表罗霞说:“交通拥堵如肠梗阻、水污染使血液中*、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房价居高不下是高烧不退。
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决不会缺少此种感受。在不久前进行的“10个最想逃离的城市”络调查中,“北上广”毫无争议地位列前三。一些在大城市打拼得疲惫不堪的年轻人选择了“退二线”、“回老家”,可回去才发现“大城市病”已经波及至此,甚至一些小城市及县城也“病”得不轻,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也只是换了种形式而已,小城市汽车倒是少了,可是管理混乱让人觉得交通拥堵状况同样不堪忍受。
客观而言,“大城市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某一个地方造成的,而是个系统工程,是“贪多求大”社会心态的典型反映。人们大都希望自己居住的城市是声名显赫的大城市,似乎这样一来显得自己也变大了,就特有面子了。
记得前些年,相当多的城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几乎都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领导在台上伊哩哇啦大喊大叫,其实心里并没有国际化大都市的具体概念,不外乎是今天到美国看了看回来说要把自己城市打造成纽约那个样子,去了趟日本又说搞得像东京那样子也不错,次而到了新加坡又觉得像他们那样子似乎更符合中国国情……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省份的地级市,也纷纷要加入国际化大都市俱乐部,砌高楼,建机场,修广场,建音乐厅……几乎能代表大都市模样的东西,大小城市都比照着依葫芦画瓢。某地一座小城市修了座据称可以起降世界上最大客机的机场,修好以后除了剪彩那天请来两架飞机撑撑场面以外,几年过去了再也没有见过飞机的影子,跑道上已经草深没膝,成了野鸡野兔的乐园,如果仅此也是不错的,还可以看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权当搞了生态农业。然而不,这城市又修了个据说可以跟莫斯科红场媲美的城市广场……该市书记也因此当了副省长,最后却因为善于“抢抓机遇”贪腐而被判了死刑。
这人是谁想必大家心里有数,因贪腐被判死刑的副省长掰着指头也可以算得过来。他是没了,可同道不少,后来人也“前赴后继”。现在领导当然不好意思再动不动就提什么国际化大都市之类的话了,而冠以别的名目。但明眼人基本上都可以看得出来,这其实就是玩儿概念,玩来玩去还是“做大做强”的路数。就跟当年才开始做广告的时候,动不动就说“誉满全球”,一人一椅的理发摊子也敢挂出“世界美发中心”的招牌。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搞起国际化大都市或者别的啥都市底气就足了许多。
这些年下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可谓是日新月异,原来的郊区变成了主城区,原来的农村也说自己成了城市了,据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的城市化已经达到52%以上了。诚然,城市化是将展的方向,问题是我们的许多城市走的基本都是“摊煎饼”的路子,就是把一团面粉用水和稀了然后摊得无限大,摊成了一个个庞大城市躯壳,差异越来越小,区别越来越少,城市面孔越来越趋同,“大城市病”也就成了各个城市共同的顽症。
大城市病“病入膏肓”了,按理说人们应该逃离才好,可是却又有许多人削尖脑袋往里挤。其实这个也好理解,因为城乡二元结构,因为各类民生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发展机遇较多……城市病着,负担还不断加重,治起来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关美文阅读:·东莞手足口病现四例死亡
家长不重视是原因之一·也谈潜规则及其药方·“山姆大叔”实在有点儿笨·拯救道德的“药方”何在?